|
贺州客家人贺州市客家人口众多,有着丰厚的客家文化积淀,近年来,贺州市文化局紧紧抓住客家文化这一独特资源,以发展客家文化为契机,全方位推动文化事业的向前发展。 <br/> 近两年来,贺州市文化局充分利用当地的客家文化资源,经过挖掘、借鉴,创作出了一批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又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优秀艺术作品。 </p><p> 继大型客家舞蹈诗《围龙歌》在广西第五届剧展取得好成绩后,2001年,贺州市文化局又组织了客家山歌剧《卖桃》的修改提高工作。局领导亲自出谋划策,组织创编人员对剧本进行反复修改,并专门就导演、演员、经费等问题一一落实解决。经反复锤炼,使这一剧目在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力等方面又有了质的提高。2001年月12月,该剧代表广西赴广州参加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戏剧、小品决赛,荣获金奖,填补了贺州市乃至全市从未有过这一全国大奖的空白,得到了自治区有关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市委领导的热情奖励。此外,贺州市、八步区组织创作演出的客家山歌剧《百鸟宴》等剧目在参加全国“映山红”小戏会演中同样也取得好成绩,夺得多项奖。 </p><p> 近年来,贺州市文化局等部门还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客家地区采风,创作排练了包括客家歌曲《月光光》、《落水天》,舞蹈《客家竹板情》等节目在内的三台客家风情文艺晚会,并多次与在贺州的台湾客家同胞举行晚会联谊活动,为增进海峡两岸同胞的兄弟情谊作出了贡献。 </p><p> 2001年10月,应台湾新竹县文化局之邀,贺州市文化部门组成大型演出团,携大型客家舞蹈《围龙歌》和一台客家风情晚会赴台湾参加全球客家文化艺术节。在为期一周的演出活动中,受到了台湾同胞的热情欢迎。特别是客家歌曲《月光光》, 演出后又在台湾客家卫星电视台反复播放,并被电视剧《酒是故乡醇》采用。这首旋律优美、充满深情的优秀歌曲现已在台湾同胞中广为传唱,深受台湾同胞的喜爱,台湾当地一客家艺术团还携这一歌曲赴北京参加两岸同胞联谊演出。 </p><p> 贺州市不仅客家民间艺术丰富多彩,而且客家文化遗产遍布各地,贺州市文化部门十分注重保护和利用这些独特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文化旅游,既有效保护了这些文化遗产,又促进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八步区莲塘镇江家大屋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并保存完好的客家围屋,贺州文化部门在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同时,又积极引导当地客家群众将其重新修缮,开发为客家历史民俗文化旅游景点,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游客。既较好保护了文物,又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 </p><p> 贺州贺街镇为客家人与本地人共同居住之地,贺州市文化部门经普查考证后,在这一地区发掘出了“临贺故城”这一历史文物遗址,并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此基础上,文化部门又积极将其开发为文化旅游景区。景区内含浮山、宋代古城墙、八圣庙、古香花井、十字石板街、魁星楼、文笔塔等著名人文景观,每年均接待大批海内外游客。此外,市文化部门还将客家人居住地的黄田会馆、沙田马峰五桂桥等遗址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开发为旅游景点。 </p><p> 由于上述客家人文景观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开发,不仅吸引了大批观光游客,而且各地影视摄制组也接踵而来。近一两年来,先后有海内外的《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围屋里的女人》、《夺宝英 雌》等剧组到此取景拍摄,台湾客家卫星电视台也曾多次到贺州摄制节目在台湾播放。这些活动,不仅有效扩大了贺州地区的知名度,而且也推动了贺州市文化事业的发展。 </p><p> 贺县(今八步区)除南部的铺门、仁义镇外,其余桂岭、莲塘、鹅塘、八步、黄田、沙田、里松、公会、贺街、步头、信都、仁义、灵峰、开山、水口、黄洞、大宁、南乡、大平18个乡镇均或多或少有客家人居住,主要居住乡镇有桂岭、莲塘、黄田、里松、沙田、公会、大平、鹅塘等乡镇。 <br/> 桂岭镇张姓客家人,有7000余人,是当地较大的一支客家人,其开基始祖于清乾隆年间从广东五华迁来桂岭,后至咸丰年间又有一支从五华迁入。桂岭张姓客家人分布在桂岭镇的进民、梅江、梅桂、金山、双风、莲花、均洞、瑞山等村,除张姓一支外,桂岭尚还有郑、王、黄、马、罗等数支人数较多的客家人。 <br/> 莲塘黄姓,其至贺县始祖于清嘉庆二十四年从广东丰顺迁来;厚园苏姓开基始祖亦于同期从广东河婆迁来。除此外,居莲塘镇的客家人尚有江、薛、曾、邓、刘、高、张等诸支。 <br/> 沙田镇芳林村薛姓入籍贺县始祖在清乾隆年间;黄姓人民田定居第一代祖先亦在乾隆年间,稍早于薛氏祖先;沙田马峰大田丘氏祖先于嘉庆年间从广东揭阳迁入; <br/> 鹅塘镇白基塘黄氏客家人定居祖先是乾隆后期从广东兴宁迁来;厦岛刘氏祖先于清嘉庆年间从广东兴宁迁入。 <br/> 八步镇凉亭脚、黄田镇大湾塘、莲塘镇文波等地邹姓客家人祖先分别于清乾隆年间至嘉庆年间从广东和江西迁来。 <br/> 公会镇客家人以谢姓和吴姓人数最多,谢姓祖先原居广东揭阳,14代谢士月于道光三年迁至公会;道光十四年又有谢士明迁至昭平县石笋,后转至公会;道光十六年谢启恩一支38人从广东揭阳迁至公会联合村。同期,吴姓祖先亦从广东揭阳迁至公会清泉。 <br/> 里松镇客家人以李姓和廖姓人数较多,李姓人祖先从江西迁入,廖姓人祖先则从广东迁入。 <br/> 昭平县客家人主要居住在樟木、凤凰、拱桥、北陀、九龙、富罗等乡镇,马江和走马亦有分布。迁入最早的是居北陀、九龙、马江的邱姓人,于清初迁入。樟木林叶姓与邱姓同为昭平客家人的大族,叶姓迁入昭平的祖先稍晚于邱姓,入籍时间在乾隆至嘉庆年间,嗣后于同治年间又有一支叶姓客家人迁入。贝姓客家人亦是昭平县人数较多的一支,主要居住拱桥乡的中洞、文洞、潮江、笔头、巩桥等村,总人口8000余,其祖先由广东揭阳迁入。昭平县客家人主要姓氏有邱、叶、贝、吴、谢、刘、张、雷、赖、温、曾、童、杨、洪、胡、箫、汤、罗、魏、徐、黄、林等。 <br/> 钟山县居望高镇的望高街、刘屋排、冯屋排、邱屋、宝山、万友、新农村、清水拱、田厂、木园头、立头、三石拱、踩脚塘、铁屡岭、沙子冲等村的客家人有1.3万人,以刘、李为大姓,刘姓祖先于乾隆年间从广东嘉应州迁入,李氏到钟山较晚,至清未才从广东梅县迁入。居西湾镇的观音岩、车田头的客家人有2500人,以赖、温二姓为大姓。居住在清塘乡新村、水东、水井头、印山、田洋、鸡舍、沙梨园、蔗山、桐油田、七分街、刘家屯等处的客家人约2万人;英家的油榨洞、民田、赤马、矮山、大同、龙福、新兴寨、松木仔、大圳背、颜山脚、尖厂等村的客家人亦有2万人。 <br/> 蒙山县客家最早迁入时间是清康熙年间,多数是清嘉庆年间及其发后迁入,主要姓氏有黄、冯、李、吴、刁、张、刘、朱、丘、阮、萧、邹、周、沈、翁、彭、董、曾、潘、钟等22个姓。 <br/> 岑溪县客家人人数较少,约2千人,分布于太平、稚洞两村,于清乾隆五十五年从广东梅县迁入,有陈、赖、傅等姓。富川县客家人姓氏有林、刘、钟、邹、谢、魏、冯、罗、朱、义、徐、王、邓等,最早于清乾隆年间从广东迁入。 <br/> 藤县客家人主要居住在和平、太平、平福、南等乡镇的一些村,主要姓氏有吴、何、杨、周、张、陈、赖、刘、冯、叶、傅、杜等,迁入最早的吴姓人于清朝顺治三年从广东嘉应州长乐县至广西宾州乌陵下屯江重,康熙年间再迁至藤县和平座垌村。 </p><p> 现居桂东地区各县的客家人约51万人,其中贺县最多,约32万人,昭平县约9万人,蒙山县约2万,钟山县约5.6万,富川县约0.5万。藤县约1.5万。岑溪县约0.2万。 <br/> 摘自《广西客家》 <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