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6-6-2 16:02:0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由了没?。。。[emq14]<br/> 请看~~~嘿嘿`~<br/> 端 午 节 的 传 说</p><p> <br/>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p><p>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p><p> <br/>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p><p>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p><p> 南京人过端午</p><p> 农历五月五(今年是6月18日)为端午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仲秋)之一,始于战国后期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流行。</p><p> 农历五月古称“毒月”,因时值盛夏,蚊蝇孽生,百虫活跃,威胁人们健康。江宁、句容、丹徒、六合一带多用雄黄、蒜头、菖蒲根浸酒在墙角等阴暗潮湿处杀灭虫蚊,点燃艾条烟熏蚊蝇,并用艾火炙熟蒜头食之以杀菌防感冒。中华门外的“老城南”人还有上山“采百草”的习惯,即采集中草药以疗疾。城中一带市民多用红纸剪成“五毒”(蜈松、蝎子、壁虎、蜘珠、蛇)及老虎形状,贴于室内镇恶驱邪。也有人家在堂屋内悬挂钟馗画像的。</p><p> 老南京这天家家门头插菖蒲、悬艾条,瓶中供蜀葵、石榴花,吃粽子。端午正午,家家摆宴,喝雄黄酒,吃黄鱼、咸鸭蛋、苋菜、枇杷、龙虾、烤鸭等“十二红”名曰“赏午”。</p><p> 金陵端午忆龙舟</p><p> 过去,端午节龙舟竞渡,遍及江南,以南京之秦淮河、扬州之广陵涛、常州之白云溪、上海之黄浦江、湖州之碧浪湖、嘉定之汇龙潭、杭州之西湖、江阴闸口为最盛。</p><p> 金陵龙舟竞渡之中,有“三帮”誉称。据《岁华忆语》记载:“秦淮河船户(指游船船主)敛资为之,曰河帮;外江船户之入城者,曰江帮;上新河之木商所集者,曰木帮。这‘三邦’午日,各集夫子庙前泮池......”以争奇斗胜取乐。各帮龙船均饰以彩亭,造型各异,五彩缤纷,选美貌之小儿扮演戏剧中的人物坐于船中,四至六人以敲打锣鼓助兴,梢头手掌一根长杆,“长年之好身手者,于上作种种动人惊验游戏。”秦淮岸人家,当龙舟经过之时,有掷银角的、有抛铜钱的、有放活鸭的......为龙舟取之以为乐,称这为“夺标”。</p><p> 这一天,南京的男女老幼,倾城出游,罗绮如云,游舫蚁集,金鼓齐鸣,欢声如雷,热闹程度胜过春节。在这天,南京的一些富户人家还事先租定好游船,泛舟览胜,至夕阳西落而归。</p><p> 民间有一首《端午诗》,写的即是南京地区端午饮食习俗:</p><p> 端午时节碌忙人/剥粽蘸糖当早茶/苋茶落油和片粉/面盘捣蒜拌黄瓜/一方白内连皮啖/两尾黄鱼带鳔叉/烧酒醉来无物解/平桥脚下买枇杷。可观端午这天历有讲究吃时鲜货的。</p><p> 端午这天,讲究一点的人家,还要用银鱼、韭菜、茭白等在锅中炒黑食之,谓之“炒五毒”。而一般的人家,则把饮酒后所剩的雄黄加水少许,放进大蒜头,于烈日下曝晒,遇有疮疖或为毒虫所咬,就用它来涂敷伤处。</p><p> <br/> “五月节”和“娃娃节”</p><p> 南京人把端午节又称为“五月节”、“娃娃节”。说是娃娃节,每到端午节,大人们要用菖蒲水给小孩洗澡,以消毒强身,还要戴上装有鸡蛋、鸭蛋、小粽子的五色丝络,手臂上系一五彩“长命缕”,以驱邪;用蒜头蘸雄黄酒在娃娃额头上画“王”字,诗曰“唯有儿子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用以驱虫禳灾;对女娃则买朵老虎红绒花佩戴。没钱人家,亦有戴石榴花的;对更小一点的娃儿,则给他戴虎头帽,围老虎兜,穿虎头鞋,背挂老虎披,寄希望于娃娃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后来这些习俗还流传日本,成为日本“男孩节”的习俗。</p><p> 老南京人旧习俗还要备盆清水,掺进少许雄黄和2枚鹅眼钱(古币),曝晒以后,给小娃儿洗眼睛,谓之“破火眼”。还有用雄黄和黄豆一起炒着吃的“雄黄豆”。随着医学的发展,此俗已不复存在。</p><p> <br/> 高淳过端午纪念伍子胥</p><p> “五月五、过端午,吃粽子、划龙船”,这首民谣所说端午习俗,众所周知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但在南京郊县高淳,却传说是怀念吴国大夫伍子胥。</p><p> 伍子胥,春秋末期楚国人,其父伍奢、兄伍尚被楚平王谗杀,他逃奔吴国,因功封为大夫。既而“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库”,使吴国日益强盛。</p><p> 吴王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伍子胥率军伐楚,先克高淳境内的楚王行宫固城,又开通了东连太湖、西接长江的胥河,出奇兵攻破楚都郢。此时,越国乘机偷袭吴国,吴王阖闾受伤身亡。子夫差接位,报父仇“败越于夫椒”,勾践“以行成(求和)”。伍子胥却识破一勾践臣薪尝胆是企图东山再起,便向吴王进谏。越王施离间计,夫差听信谗言,“赐子胥属镂之剑以死,”伍子胥临死前说:“而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天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数年后,果然“越王勾践遂灭吴,杀王夫差”。</p><p> 伍子胥在高淳时,曾帮助当地人民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减轻赋税,深得老百姓的爱戴。他以死报国,回荡着慷慨豪壮的爱国之气。所以,高淳民间于每年五月初五,在他蒙冤惨死,尸首沉江这天,将粽子抛撒在胥河,又在固城湖划龙船来纪念他。</p><p> 临安市位于杭州以西38公里。杭州到临安小车半小时(高速)。杭州古荡有公交车直达临安。临安正名——“浙江省临安市”。小名——“钱王故里”——“鸡血石故乡”——“竹乡” ——“小核桃之乡”——“绿色旅游城,优秀旅游城,山水秀旅游城”。名景:“天目山”——古树参天、古寺悠久、禅香袅袅、名人踏痕。是夏日的清谅世界,避暑胜地!“大明山”“大峡谷”“火山大石谷”——奇云秀雾,鸟语花香,清泉怪石,绿波荡漾。随时可游!“钱王陵”“八百里养生园”寻古人赏美景听古戏,优哉游哉!————简介。</p><p> 过端午节:</p><p> (一 )采购:这天是家快乐团聚的日子。家象过年似的热闹喜庆。家人没特殊原因必须回家一起过端午节!辛苦忙碌的家庭主妇,早早起来,提着菜篮、踏着晨风欢快的到菜市场采购商品!这天菜市场菜肴也特别的丰富多样,琳琅满目,眼花缭乱。人声也特闹,你挤我拥,讨价声、叫卖声此起彼伏。主妇们先采购必须品新鲜的“五黄”——黄鱼、黄鳝、黄瓜、咸鸭蛋(吃蛋黄)、雄黄粉(黄色的放在酒里一起喝)。然后再挑选其它家人喜欢吃的菜肴、水果。再买点棕子(懒得包就买了)、艾草、香袋。然后拎着沉沉的菜肴、擦着汗、带着微笑回家——准备丰盛团聚的亲情晚餐!</p><p> (二 )吃:夜幕降临,晚风怡人,妈妈辛苦的备好了一桌佳肴香饭,爸爸喜乐着摆好凳子、倒好雄黄酒。老人们在左顾右盼、等待着儿孙快快来家,共享天伦之乐,共品美味佳肴,共聊家事国事!来了来了!——儿孙们都来了,三代同乐,十几个人快快坐下。老爸举杯:大家先喝口雄黄酒——苦口良酒,驱邪排毒保健康!再吃“四黄”驱“五毒”保平安!呵呵,吃过“五黄”随便吃菜喝酒啊,烧的菜多,吃光它千万别留下啊!多好的老爸老妈啊——是儿孙们永远的福!老妈在剥粽子,一个个香喷喷的(肉粽),甜甜蜜蜜的(蜜枣粽)每人必须吃一个,吃多不限!理由不清楚:):)!快乐的吃,幸福的笑,美美的过。</p><p> (三)挂:乡间有一种野生绿灰白花叶的草、长长的粗粗的清香好味。端午节那天农民会成捆的割来挑上城来买,扎好的一小把约一米长左右买五角或者一元。人们都会买二把回家“人”字形的把它插挂在外门上。以示驱鬼、避邪、防蚊!还有挂香袋,端午节那天家里、床边、脖子上(特别是小孩子)会挂着五颜六色、形态各异、小巧玲珑、香气卟鼻的香袋。香袋里有香粉或者樟脑丸有买得、自己编制的园的、三角形的、手工做的、绸布做的水果形的、十二生肖形的香袋。漂亮有趣精制。</p><p> 这几年,粽子已不再是端午节独有的食品了,粽子每天都有卖。成了上班上学人的早餐了,每个人在吃它的时候,还会想到端午这个传统节日吗?所以靠一种吃食来唤起对一个节日的记忆,我想好像不大可能了。中国的民间活动其实太少了,特别是针对某个节日的民间活动太少了!端午节赛龙舟过去是比较热闹的一项民间活动,但现在生活富裕了,这项活动反到不热闹了,只有少数的农村还在坚守着这份精典,城里人就没了这份眼福,也感觉不到这种节日的热闹氛围了。我真的希望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活动,而且是要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这样,我们才不狂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之国了。<br/> |
|